温哥华新生活
来到温哥华已有半个多月。在BURNABY市好友家住了两个星期,对该城市的交通有了基本的认识;在加拿大第二大SHOPPING MALL- METROTOWN 里逛了好几回,算是见识了加拿大的物质社会;在SKYTRAIN 附近的小区连续几日地瞎逛,终于让我们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 在METROTOWN 站附近的SILVER STREET 旁,面对着一个小公园的地方找到了一间单身公寓。签定了租约,丈夫总算放心地回国去了,继续他在中国的奋斗史,而我则要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开始我的创业生涯。
在机场送离丈夫,真的好不舍得,眼泪流了很多,有一刹那想放弃,但一想到来加拿大是我们多年等待与努力的结果,只能给自己鼓气—— 加油呀,LEILA!
想躲进机场的一个角落里,独自整理一下情绪,却见一位年纪相仿的女子也在哭泣。我在来机场的路上时候,曾在车上看见她和一位男士亲昵地在一起,现在只剩下她一人了,不禁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有了更多的感叹。
从机场返回的路上,虽然寒风阵阵,但温暖的阳光总算让自己的心情恢复了暖意。在车上,望着蓝天白云;两旁丰盛的树林,情调各异的村舍;河流,真美。我们所追求的自然,纯朴与安静的生活是否能在这里实现呢?在这两个星期里,是梦一般的生活,一切都是如此的新鲜,四周都隐藏着你未知的事物让你不断地去发觉。然而,在这梦醒时分,将面对的是一个残酷的真实——如何让自己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快乐而有尊严地生存下去。
在这里,你会发现你生活在带各种语调的,生活化,本土化的英语环境中,与在国内接触的办公室英语实在有太多的差别。你面对的是每日的生活用语,看到的所有事物都贴着英文的标签。让你吃惊的是,在以前外资企业工作中所用的英语竟远远不够你应付这些日常的英语沟通,当地人极快的语速与简化的口语表达(省去主语或其他语法成分)让你经常无法作出及时或正确的反应。唯一让你感到安慰的是,在新移民接待机构的工作人员,英语讲得流利清晰,每个句子基本上包含了主谓宾,总算让你听得相当顺耳。由于两年来已很少用英语跟别人做这么多的沟通,讲起话来总是磕磕嘣嘣的,真是汗颜。
这里的社会资源是相当丰富的,许多的社区服务,大大小小的公众图书馆,每天免费的地区报纸,对所有人开放的许许多多的公园草坪等。物质资源也相当丰富,很多在国内看不到的食品,配料或用具,在这里应有尽有,看得你眼花撩乱。比如这里有许多做糕点的器具,大多MADE IN CHINA,但我曾经逛了整个广州城的SHOPPING MALL都无法找到类似的器具。这里不少产品的质量都比国内同等价格的差很多,所以说,好的东西要从国内买回来,才有物廉价美的感觉。另外,这里的牛肉实在太好吃了,当然价钱也不菲;三文鱼的边角肉才2.5加币一盒, 煎着吃很不错, 肥美香甜。鸡肉,猪肉则实在不感恭维,体积大得吓人,猪肉吃着总觉得骚,鸡肉只敢吃鸡中翅,其他部位没试过。听说这里的螃蟹好吃极了,但还没到季节,好象是六月份吧,我已在翘首以待。
温哥华四月的天气是多变的,一时疾风细雨,一时阳光普照。进入五月,天气开始变得阳光明媚,虽然仍只有十几度的温度,但即使穿着单衣,也不会有太大的寒意,干爽的气候让人精神爽朗。与此反差的是广州现在的气候已经相当湿热,我的妈妈和小外甥都闷出感冒了,丈夫的鼻炎也更加厉害了。我的敏感性鼻炎在这里好象痊愈了,但干燥的气候使的皮肤有些干痒与不适。
温哥华早上的阳光6点半左右就射进了门窗,晚上要8点以后才逐渐逝去。我就这样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这里几乎所有的公寓都是铺地毯,米黄色,我的蜗居也不例外。这里的人一般每星期吸一次尘,一年也才洗一次地毯,这在中国简直是匪夷所思。原因很简单,这里的环境实在太干净了。我们初来的几天,天天换洗衣服。后来才发现这里的人通常一星期才洗一机衣服,衣服是换着穿几次后才洗。在公寓洗衣服要到洗衣间,一机衣服包括干洗要3刀。
房东是个60开外的老伯,祖国是罗马尼亚,以前是搞船建的工程师,挺健壮的,每次见面都会说“HOW ARE YOU?”,离开时说“HAVE A NICE DAY!”。听他的语气,好象对我的印象挺好的,喜欢和我谈话,又叫我有事可随时联系他。他给了一些旧家私给我,替我省下不少钱。
俗话说得好,在外靠朋友!我的朋友一家实在帮了我们不少忙,在这两个星期里,不仅腾出主人房给我们住,还带我们到处兜兜风。搬进公寓的时候,一家子帮我买这买那,搬上搬下地,还要负责组装台凳,实在累坏他们了,真让我感动。有朋友的感觉真好。
终于在新居安定下来,听着电台FM104.9 播放的音乐, 望着窗外渐渐失去的余晖, 心情也开始平静。 我最亲爱的丈夫,我最疼爱的小外甥,还有我时时牵挂的父母家人,你们在干什么呢?我正以温馨平静的心想着你们。 明天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我期待着明天的到来。






玉 龄
2006-5-10晚 9时10分